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14章(1 / 1)

而她对吃食也更加了解一些,上辈子也吃过不少好东西,她自己也会做饭,还跟着好多美食up主学了很多其他地区的美食,怎么也足够支撑一家铺子了。

改完凭证她也没急着去城西,而是先回了姜府。

她刚刚问了,前两天才刚查过各个店铺的凭证,离下一次还有一段时间,足够她调整铺子了。

安氏知道她今天看铺子去了,等她回来以后还问了问她那两个铺子的情况:“那两家铺子的掌柜虽然没什么能力,却有优点,那就是听话,也没几分异心,正适合你练手。”

姜云瑶感激她的贴心,把自己今天的行程都说了一遍,还提到了司市官:“也是巧了,他竟然也是英国公府的人。”

安氏听了倒是沉吟了一会儿。

“他是英国公最小的儿子,姓宁,名怀诚,英国公府是世代武官出身。”

安氏大致说了说英国公府的情况。

英国公府相当于世袭的爵位,从当初建朝开始就常领兵出征,军功赫赫,是皇帝颇为信任的世家,一代代传了下来,基本家里的孩子,不论嫡庶,都会被送到军队里学习领兵打仗。

宁怀诚算是意外,因为他从出生以后身体就不好,所以一直养在中京城,自然也就不会被送去学武功了。

外头的人都说英国公府的人都生得五大三粗,领兵打仗是能手,脑子却都不算好,几代人都没出过几个聪明人。

宁怀诚就不像是英国公府的人,他打小就聪明,能把其余的兄弟们耍得团团转,因为学不了领兵打仗,便被送去了国子监学文,从进去开始,他就展露了惊人的天赋,学得比好些比他进得早好几年的人还快。

外头许多人都感慨他的聪明,最后也总会加一句可惜身体不好。

英国公带着儿子们在外打仗,深受宠信,他唯一留在中京城的儿子身体又不好,可愁坏了皇帝,见天儿地把宁怀诚招进宫里让太医给他诊脉开药。

宁怀诚十二岁便学完了该学的东西,他也不想进朝堂,自个儿和皇帝说只对经商的事情有些兴趣,于是皇帝便让他管着司市。

安氏说完都摇头:“一身的才学,偏偏去当了司市官,混迹在三教九流里。”

照她的想法,宁怀诚倒还不如干脆进朝堂呢,英国公府这些人天天在战场上拼杀,谁知道哪天会不会出意外?他要是进朝堂,怎么也能有些影响力。

姜云瑶也大约能猜出来她的想法。

古来将领在外领兵打仗,总归是要受朝堂的人掣肘的,文官们也不懂武官的事情,却很喜欢插手,且他们平常在朝堂里头办事总爱拉拉扯扯的,一件事情能吵上几天也未必解决——他们能等得了,武官们可等不了。

有自己人在朝中,总比单独指望那些文官好。

但这也是人家的家事,说不定宁怀诚真就只对经商有兴趣呢。

姜云瑶不太在意这个,她和宁怀诚也不过只是一面之缘罢了。

安氏显然也没把宁怀诚放在心上,她更关心姜云瑶:“余大家明天便要进府了,我将她单独安排了院子,你虽接手了外头的铺子,却也很不必将全部心思都放在那边儿,正儿八经跟着余大家学些本事倒是正经。”

姜云瑶自然说好。

第二日余大家便进了姜府。

她今年二十八岁了,面容却还和小姑娘似的,但她的规矩极好。

顾明月是跟着吴妈妈一道儿去接她进来的,平时她没觉得姜府的规矩有多不好,府里的几个大丫头都行进有度,待人接物都极好,府上的姑娘们虽然偶有争执,却也有分寸。

但她见了余大家以后才发觉,原来人和人的规矩也是有区别的。

这位余大家瞧着也没做什么,但顾明月就是觉得她的每个动作都很有韵味,做出来很好看。

几个姑娘依次和她见了礼。

余大家只微微颔首,和安氏聊了几句才领着几个姑娘去学规矩。

安氏单独给她安排了一处静室。

顾明月她们几个丫头本来是站在外头的,余大家却将她们都叫进去了。

见姑娘和丫头们都好奇,她才慢声细语道:“姑娘们自身的规矩学好是一回事,身边的丫头也是要跟着一道儿学的,出门在外,许多话姑娘们自己不能说,许多事也不能亲自动手,那就得让身边的丫头来,她们的形式作风也代表着姑娘们的脸面。”

顾明月深以为然。

自从到了中京城,受了姜府规矩的影响,她出门在家都不敢和在阆中的时候一样自由了,每天出门在外都抬头挺胸,说话也稳重了,生怕给姑娘丢了脸。

她要是在外头丢了脸,别人可不会说她不好,只会说是姑娘教得不好。

余大家第一课教的是身体的仪态,包括了站、坐、行、礼。

最开始的时候是站。

才不过一炷香的功夫,几个姑娘和丫头就开始叫苦不迭。

余大家的手里拿着一根戒尺,把她们颤抖的身躯看在眼里:“姑娘们这才一炷香的功夫便忍不了了?往后站的功夫还多着呢,宫里头有些主子召见的时候可未必会给你们椅子坐,有些时候从进了宫就得一直站着,若是失了礼仪,叫宫里的主子们看见了,那就不是戒尺能解决的事情了,那叫殿前失仪,严重点是要掉脑袋的。”

顾明月站在人堆里,只觉得双腿酸软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